失眠(八):認知行為療法

楊帆老師主講

失眠的非藥物治療主要是「認知-行為治療」,是具有實証基礎並且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。

「失眠之認知行為治療」,效果可以維持、減少失眠復發,減少對安眠藥的依賴。 認知行為療法其實跟安眠藥的效果效果被證明是一樣的。

一、睡眠衛生教育

(一)改善日常生活習慣

  1. 食:
    • ⑴限制喝酒:
      • ①晚上7點之後不應該喝。
      • ②酒精助入睡,但代謝完,身體會產生戒斷現象,造成淺睡、易醒。
    • ⑵限制含咖啡因飲料:
      • ①下午2點之後,就應該避免喝含咖啡因飲料。
      • ②咖啡因會造成興奮、阻礙入睡,造成淺眠、易醒。
    • ⑶晚上少喝水。
    • ⑷睡前一小時吃碳水化合物( 100-200大卡):可以讓胃部放鬆。
  2. 衣:寬鬆透氣及吸汗的衣服。
  3. 行(運動):
    • ⑴白天足夠的身體活動:
      • ①曬太陽或接受強光:
        1. 1️⃣時間最好是在早上。
        2. 2️⃣早上曬一個小時太陽,相當於晚上吃一顆安眠藥。在光刺激的時候,會製造血清素。
        3. 3️⃣幫助身體保持 24小時日夜週期。
      • ②每天運動 20-30分鐘:
        • 1️⃣最好的運動時間是在下午3-6點。
        • 2️⃣下午下半段的運動,會在數小時之後,也就是入睡前,產生身體降溫、欲睡的感覺。
      • ③運動太接近上床時間,∵體溫尚未下降、仍處於興奮狀況,而阻礙入睡。
    • ⑵午睡時間:午休不要超過30分鐘。

(二) 臥房物理環境

  1. 打造「三無」環境:
    • ⑴無光(偏暗):
      • ① 可以帶上眼罩:讓腦內的褪黑激素↑。研究指出,開小夜燈睡的人與關燈睡覺的人相比,肥胖率是2倍左右,「高血脂症」人多了1.7倍。
      • ② 睡前不使用手機或是3C產品,∵藍光→視網膜→睡眠中樞→抑制褪黑激素分泌,讓交感神經興奮。
      • ③ 理論上,偏暗的環境裡較易入眠,但若有些人對黑暗具有不安全感(不需要勉強)。可以在臥房開盞小燈,有助入眠。
    • ⑵無聲(偏靜):
      • ①在過度安靜的環境裡,一般人也不易入睡。
      • ②有較規律呈現的低分貝背景,且沒有突然高分貝噪音的干擾,是最佳環境。
      • ③可以戴耳塞。
    • ⑶無電波:
      • ①∵電磁波:干擾腦波、影響身體粒腺體運作。
      • ②睡前不要看平板手機。
  2. 溫度濕度調節
    1. ⑴濕度60-70%,室溫24-26度C之間。
    2. ⑵核心體溫必須要下降到一個程度,進入副交感神經運作的狀態,也就是讓「身體變冷」來告訴你的腦該睡覺了,只要讓體溫稍微降低約1-2度,就可以讓大腦轉成休眠,可露一隻腳在棉被外更好睡。
    3. ⑶注意:
      1. ①入睡時室溫的調降,有助於體溫的下降,可幫助入睡。
      2. ②但是,進入快速動眼期時,過低的體溫反會醒來。
    4. ⑷在換季時,為自己挑選一條較厚實的被子。
  3. 空氣:有足夠的氧氣。

(三)寢具及使用

  1. 枕頭的高度:
    • ⑴關鍵是要讓脊椎呈直線。
    • ⑵正睡的時候,脖子及腰後面不要懸空。
    • ⑶可以拿一個小枕頭,在側睡的時候墊一下(也讓頸椎到腰椎呈直線的形態)。
  2. 2.挑選適合的睡姿:
    1. ⑴仰睡(30%習慣仰睡):
      1. ①仰睡能提供脊椎最佳的承托能力。
      2. ②避免腰椎懸空:
        1. 1️⃣在腰椎下放個小枕頭。
        2. 2️⃣可彎曲膝蓋,於大小腿間墊個合適高度的枕頭,讓整個背可以服貼在床上。
      3. ④ 缺點:
        1. 1️⃣因地心吸力,所以會讓舌頭容易倒向喉嚨、使氣道變窄。
        2. 2️⃣增加磨牙的機會。
    2. ⑵側睡(65%的人)
      1. ①建議有打呼、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側睡,∵可減輕呼吸道阻塞的情形(舌頭及懸壅垂不會往後塌陷)。
      2. ②側躺是最能放鬆全身,也不會腰酸背痛及壓迫脊椎的姿勢。
      3. ③脊椎要成直線,建議可在二腳膝蓋之間夾枕頭。
      4. ④分類:
        1. 1️⃣右側睡:建議心臟病患者--不容易壓迫心臟、胃部等器官。
        2. 2️⃣左側睡:建議打呼、胃食道逆流者、孕婦
          1. a.較不容易胃食道逆流
          2. b.孕婦在孕期後期(約8-10個月)時,右側睡會影響對胎兒供血,增加胎死腹中風險,適合採左側睡。
          3. c.缺點:左側睡人較右側睡的人易會做惡夢。
    3. ⑶趴睡(5%的人):
      1. ①建議:薦椎受傷、缺乏安全感的人。
      2. ②缺點:很多,如:易引起落枕。
  3. 床墊:軟硬度、彈性、透氣等。
  4. 床單、被褥:選擇適當保暖、透氣佳、重量輕、易清洗的產品。

二、刺激控制法

(一)目的

  1. 用來消除由「上床睡覺的過程」連結到「覺得自己會失眠 (焦躁感)」的這項負面的制約反應。
  2. 重新聯結床與睡眠的關係,建立一致的睡-醒作息。
  3. 許多失眠者抱怨在沙發上、車上可以自然入睡,但躺在床上,則輾轉難眠。
  4. 此法利用心理學的「制約」理論,建議病患在床上不做其他非關睡眠的行為,床只和放鬆和睡眠聯結,以恢復到好眠狀態。

(二)作法:

  1. 只有「睏」+「想睡」才能上床。
    • ⑴目的:避免上床後無法馬上入睡→造成焦慮→更難睡著,且再次鞏固負面的制約。
    • ⑵提醒:累≠睏
      • ①有時候身體累了,但精神仍然是很興奮、並不睏。
      • ②睏特徵,例如:眼皮下垂、恍神、打哈欠、或打瞌睡。
  2. 失眠時(躺在床上20~30分鐘仍睡不著):
    • ⑴目的:避免鞏固「躺在床上」和「睡不著」之間的連結。
    • ⑵作法:離開床舖,做一些單調的事、枯燥活動,例如:枯燥無聊的書、簡單家事、拉筋體操,等到有睡意再回到床上睡覺。
    • ⑶如果仍然無法入睡,或睡著一下又醒來,請重複上一步。
    • ⑷注意事項:
      • ①「離開床,有睡意再回來」的過程可以重複好幾次,直到睡著。在這些過程裡,要記得不要看鐘錶,或做任何會讓你情緒波動或思緒活躍的事情。
      • ②無論當晚睡了多久,第二天仍要固定時間起床。
  3. 調生理時鐘:
    • ⑴目的:在生理、心理、和習慣上,建立嚴謹的日夜週期。
    • ⑵作法:
      • ①早上一定離開臥室,曬一點太陽。
      • ②白天運動,順著日落而息的一個生理系統。

三、放鬆訓練(寫了許多方法,讀者可以選自己適合的方法來使用)

(一)注意力轉移法

  1. 注意在呼吸上面。
  2. LP技巧,盯住手掌心一直看,看到每一個細紋,使自己的專注力轉移。

(二)抱身放鬆(棉被上做一分鐘)

  1. 此時可以感覺到左右肩胛骨的距離被拉開,而且背部有如圓弧形般。
  2. 膝蓋彎曲,仰躺在被子上,雙臂交叉抱住肩膀,肩膀往前縮。
  3. 以這個姿勢讓弓背接觸到被子,向左右轉動。
  4. 先緩緩向左滾動,然後向右滾動。同樣動作反覆做十次。
  5. 慢慢的讓身體將所有壓力轉交給被子。

(三)副交感神經興奮法(技巧如下)

  1. 冥想:睡前半小時可靜坐冥想。
  2. 熱敷包熱敷眼:
    • (1)控制眼球活動的動眼神經屬於副交感神經。
    • (2)只要溫暖眼睛就會觸動副交感神經。
  3. 照氣法:
    • (1)眼睛是外露的大腦,眼睛的疲勞會連結到大腦的疲勞。
    • (2)雙手摩擦生熱→蓋在眼睛上1分鐘即可。
    • (3)邊感受手掌的力量邊用鼻子吸氣。
    • (4)嘴巴吐氣疲勞廢物質趕出。
  4. 腹式呼吸:
    • (1)方式:當我們吸氣的時候,肚子是出來的;吐氣的時候肚子是下去的,這個重點是慢。深深呼氣數著1、2、3、4,慢慢呼氣數著5、6、7、8。
    • (2)!!重點是慢。
    • (3)告訴我們的身體,可以放鬆的狀況,我們腦袋就不會去胡思亂想。
    • (4)478呼吸法:
      • ①478呼吸法是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博士,也同時為暢銷書作者的威爾(Andrew Weil)所提倡,是印度大師所提出的理論。
        • 步驟 1:首先將舌尖抵在上顎,嘴巴吐出所有的氣;
        • 步驟 2:再慢慢用鼻子呼吸,默數4秒後,摒住呼吸7秒;
        • 步驟 3:最後緩緩從嘴巴吐出所有的氣,並默數8秒。
      • ②這3個步驟為一循環,大概 1分鐘就可以做完,建議1天最少要做4組,減緩心跳,讓副交感神經興奮。

(四)漸進式的肌肉放鬆法:

  1. 用8成的力氣吸氣(5〜10秒)。
  2. 一口氣放掉力氣(10〜20秒)。
  3. 體驗用力及放鬆力氣的感覺。
  4. 用催眠導引放鬆法:從腳趾→頭。

(五)讓左邊的鼻子暢通

  1. 試著分別壓住左右二邊鼻子,再呼吸看看;
  2. 如果左邊鼻子不暢通的話,就是身體處於緊繃狀態。
  3. 右邊的鼻子與交感神經相通,左邊的鼻子則與副交感神經相通。
  4. 用左手食指按住右邊鼻子,從左邊鼻子緩慢吸氣4秒;
  5. 用左手大姆指按住左邊鼻子,從右邊鼻子緩慢吐氣4秒,要將氣完全吐出。

(六)美軍2分鐘睡眠法,分5個步驟:

  1. 先放鬆臉部,包含舌頭、下巴以及眼睛周圍肌肉。
  2. 肩膀不要太緊繃,越鬆越好,跟著放鬆上、下臂,一側放鬆完再換到另一側。
  3. 慢慢吐氣,讓胸部舒緩下來。
  4. 放鬆整個下肢,先放鬆大腿,再轉移到小腿。
  5. 放空腦袋,當中飄過什麼東西,它飄過吧,想像自己身處一個獨木舟徜徉在藍天下面。開始轉移注意力,想像一些放鬆的畫面,例如與家人度假的美好時光。

(七)很推薦台大教授蔡璧名的穴道導引

  1. 在忙碌的工商社會中,筆者認為上床睡覺是最好做「穴道導引」的時間。
  2. 筆者每次上床做「穴道導引」,不到二分鐘就呼呼大睡。
  3. 台大教授蔡璧名曾在八年前罹癌第三期,惡性腫瘤達九公分,在化療極度痛楚、傷口長期難以癒合之時,轉而尋求自身的力量,結合傳承自武術世家的太極拳、投注學術生涯鑽研的《莊子》、Kriya瑜伽、以及中醫經穴療法等修鍊精華,獨創出「穴道導引」身心技術,幫助她抗癌成功。
  4. 若不想買書,網路上youtube也可以搜尋得到。

(八)以筆者的臨床經驗,背部拔罐、按摩、或是使用低周波(大貼片)貼背後膀胱經,都有很好的放鬆效果,往往操作完之後就很睏,很想睡覺。

四、回歸自然法

(一)這也是治療睡眠名醫陳慕純一直強調的,他的診間完全沒有電腦及3C用品。
(二)根據德國柏林大學研究:發現水流、瀑布的聲音,會覺得整個是身心鬆弛放鬆的感覺。
(三)眺望夜晚的星空。
(四)創造大自然的情境:
  1. 用光碟放映出大自然、森林或是海浪聲音。
  2. 有研究:家庭天象儀「星空投影機」深層睡眠平均增加了30%的長度。

五、限眠療法(躺床限制療法)

(一)目的:

  1. 減少躺床時數,增加睡眠效率。
  2. 許多失眠者執著於躺在床上補充睡眠、培養體力,但往往在床上清醒的時間很多,使睡眠效率變差,時間一久就加強了睡不著的制約效應。
  3. 限眠療法可以提升睡眠效率。
    • ⑴「睡眠效率」(Sleep effciency定義是:睡覺時間/躺床時間x100%)
    • ⑵首先記錄睡醒作息,自評大約睡眠時數和睡眠效率。
    • ⑶每夜不低於四個半小時為原則,禁止睡眠以外時間躺床。

(二)做法:

  1. 寫睡眠日記:記錄一周的睡眠(幾點上床、睡著、醒等等);可以配戴睡眠腕錶,紀錄睡眠狀態。
  2. 計算睡眠效率(睡著的時間/躺床時間)。
  3. 以上周平均每晚睡眠總時數作為本周每晚可躺在床上的時間,但要固定起床時間,且躺床的時間不能低於4.5~5小時。
  4. 上床時間計算:
    • ⑴效率>90%時,每週可以延長15分鐘睡眠。
    • ⑵若在80%~90%,則下周維持原來時間。
    • ⑶如低於80%,則下周上床時間要再延後15~30分鐘。
  5. 每日根據日記的內容做一些的檢討:包含飲食、心情、所做的事情等等。

六、改善睡眠認知

(一)別用恐嚇的方式強調失眠的壞處,如此只會適得其反。真實探索失眠的精神層面及憂慮的問題,尋求解決。
(二)不要堅持一定要睡滿八小時,否則會損害肝功能。該睡多少小時其實因人而異,執著於睡眠時間和失眠的影響反而使失眠更加嚴重,徒增挫折感。
您可能還會想看: